在校生
教职工
校友
考生
招聘
捐赠
信息门户
教工邮箱
图书馆
English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办学数据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机构设置
机关部处
教学单位
教辅单位
科研单位
群团/附属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教授名录
人才培养
专业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后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科研信息
科研平台
重点学科
成果转移转化
华农学报
社会服务
校园文化
大美华农
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
校园文化路线
历史文化路线
党建思政路线
廉洁文化路线
专业特色路线
校园风光路线
华农人物网
对外交流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校标识
信息公开
来访预约
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2024-03-01
农学院储成才团队发现油菜素内酯调控水稻磷饥饿反应翻译后修饰机制
2月29日,我校农学院储成才团队在The Plant Cell杂志 (Doi: 10.1093/plcell/koae063)在线发表题为“Brassinosteroid-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2 reduces its DNA-binding ability in rice”的论文。水稻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面临营养缺乏的环境,磷饥饿是水稻最常面对的胁迫之一,磷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水稻通过启动磷饥饿反应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s, PSR)来应对低磷胁迫,水稻OsPHR2是该途径上的核心转录因子,阐明OsPHR2的调控机制对于理解PSR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在农业生产上被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植物内源激素,BR如何调控磷的吸收利用还很不清楚,解析BR和磷之间的调控关系对于利用BR减少磷肥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博士后张国霞在研究中发现,OsPHR2可以被水稻BR
2024-02-29
秦启伟教授团队揭示了病毒感染诱导鱼类脾脏T细胞转移进入脑组织的过程和功能特性
近日,我校海洋学院秦启伟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课题组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T细胞的来源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揭示病毒感染诱导鱼类脾脏中Slc43a2+T细胞转移进入脑组织的过程和功能特性。研究成果“Slc43a2+T cell metastasis from spleen to brain in RGNNV infected teleost”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科院一区,IF=9.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尤其是大脑因其受血脑屏障的保护认为其存在“免疫特权”,中枢神经免疫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守护者,其中,T细胞对中枢神经抵抗外来病毒感染起重要作用,脊椎动物中枢神经中T细胞的来源还还不清楚。硬骨鱼类外周器官的T细胞大多来自于胸腺,但是,对于鱼类脑中T细胞的来源还鲜有报道。秦启伟教授团队长期围绕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感染致病机理、宿主抗病毒机制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已经建立了石斑鱼中脑细胞图谱,发现了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的靶细胞,发现了鱼类脑组织中存在T细胞等各类免疫细胞(Pl
2024-02-29
园艺学院宋世威/陈日远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提高番茄镉胁迫抗性新机制
近日,我校园艺学院宋世威/陈日远教授课题组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3.6)上在线发表了题为“Zero-valent iron (nZVI) nanoparticles mediate SlERF1 expression to enhance cadmium stress tolerance in tomato”的论文,研究发现了提高番茄镉胁迫抗性的新机制。镉(Cd)污染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作物产量。纳米粒子(NP)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纳米农药或肥料中。先前研究报道,植物在Cd胁迫下主要通过竞争铁(Fe)离子通道来阻碍Fe的吸收,而Fe-NP可以激活Fe吸收和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Cd的吸收和积累。因此,Fe-NP可能在参与Cd胁迫耐受性、降低植物Cd毒害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零价铁(nZVI)纳米颗粒在植物Cd胁迫下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分别对番茄植株进行Cd、nZVI和Cd-nZVI处理,发现与Cd处理相比,Cd-nZVI处理番茄植株的抗氧化能
2024-02-27
动物科学学院江青艳/束刚团队揭示肠道来源的D-苹果酸在血管生成和肌肉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1月22日,我校动物科学学院江青艳教授和束刚教授课题组以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动物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MBO Reports(影响因子:7.7)上发表了题为“Microbiota derived D-malate inhibits skeletal muscle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during aging via acetylation of Cyclin A”的封面研究论文,揭示了肠道菌群所产生的D-苹果酸在机体衰老过程中通过阻碍血管生成从而造成肌肉萎缩。骨骼肌对机体运动、物质代谢、能量稳态和细胞因子分泌等生物过程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育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体液调节、营养供应和血管生成等。在生物体衰老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骨骼肌萎缩和力量减退等生理过程。本研究首次发现肠道来源的D-苹果酸水平在老龄动物血液和肠道内容中显著增加,日粮中添加D-苹果酸对动物生长、能量代谢、肌肉力量和骨骼肌发育产生负面作用,而L-苹果酸则无此影响。运用转录组学和流式细胞术等试验方法发现D-苹果酸通过Cyclin A乙
2024-02-25
罗必良教授团队在权威期刊CER发表论文
近日,罗必良教授团队在国际SSCI权威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发表论文“Alternative modes of governance: Clans and social instability in rural China”。论文第一作者仇童伟副教授,通讯作者罗必良教授。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宗族网络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宗族与中国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系尚未得到深入讨论。本文利用2015至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的村庄数据,考察了宗族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宗族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农村社会不稳定性。当考虑政治距离时,上述二者的关系呈现倒U型。机制检验表明,与远离政治中心和靠近政治中心的地带相比,中间地带的宗族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纠纷与利益冲突。进一步分析显示,法治的弱化和潜在利益的增加都会强化宗族与农村社会稳定性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基层治理中实施的“一肩挑”政策有助于缓解宗族诱发的社会冲突,但多宗族的存在可能会加剧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说明,农村社会治理应更多地关注中间地带,此处包含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2024-02-22
海洋学院邹记兴/谢少林团队揭示长臀鮠冷应激条件下自噬和凋亡紊乱的分子调控机制
近日,海洋学院水产育种与健康养殖团队邹记兴/谢少林课题组在Aquaculture(中科院一区Top)杂志发表题为“Cold stress-induced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disorders are mainly mediated by AMPK/PPAR/PI3K/AKT/mTOR pathways”的研究论文,2021级博士生王冬杰为论文第一作者,邹记兴教授、谢少林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许多优良水产养殖鱼类不耐低温,冬季冷应激常导致鱼类死亡,尤其是生活在亚热带纬度以下的鱼类。如何回答冷应激条件下,鱼类细胞自噬、凋亡及能量代谢维持和组织稳态关系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目前仍没有权威统一的学术观点。该研究以珠江流域濒危鱼类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在程序降温条件下的生理、组织、代谢和转录响应。结果表明,冷应激诱导的线粒体损伤破坏了长臀鮠的能量和组织平衡,激活了其肝脏线粒体自噬和内源性凋亡。随着试验过程中冷应激持续,自噬和细胞凋亡之间的互作关系逐渐演变,自噬从抗细胞凋亡转变为促细胞凋亡。在这个过程中,AM
2024-02-21
动物科学学院张永亮/习欠云教授课题组在解析生猪肌内脂肪沉积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动物科学学院、广东省动物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张永亮/习欠云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河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国际知名期刊《Microbiome》(中科院一区,IF=15.5)在线发表了题目为“Integrated meta-omics revealsthe regulatory landscape involved in lipidmetabolism between pig breeds”的研究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743-3),文章揭示了不同猪品种间,日粮脂类与肠道微生物互作,在肠段内的消化吸收与转运,在肝脏中代谢转化,在肌内沉积的差异。猪为人类提供了大部分肉类产品,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猪肌内脂肪含量对猪肉品质至关重要,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也密切相关。目前,猪日粮中脂类分子跨组织代谢与肌内脂肪最终沉积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在不同品种(个体)中的差异还不完全清楚。论文通过交叉组学技术分析了我国地方猪种蓝塘猪与长白猪空肠、结肠、肝脏和背最长肌的细胞类型,各肠段中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
2024-02-20
植物保护学院徐汉虹/张志祥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绿色精准农药研究论文
近日,我校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徐汉虹教授/张志祥教授团队在绿色精准农药研究发表系列高水平SCI论文,包括1篇ACS NANO(1区TOP期刊,IF=17.1)、1篇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区TOP期刊,IF=13.6)、1篇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区TOP期刊,IF=11.1)、2篇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区TOP期刊,IF=9.8)、1篇Nano Research(2区TOP期刊,IF=9.9)、2篇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2区TOP期刊,IF=9.5)、4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1区TOP期刊,IF=8.2)、5篇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TOP期刊,IF=6.1)、3篇Journal of Pest Science(1区TOP期刊,IF=4.1)、7篇Pest
2024-02-20
农学院赫圣博教授课题组揭示组蛋白H1通过相分离机制驱动异染色质浓缩
近日,华农学院赫圣博教授在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Linker histone H1 drives heterochromatin condensation via phase separa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文章报道了组蛋白H1通过相分离机制驱动植物异染色质浓缩。高等植物的染色质可大体上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体细胞的常染色质富含基因,松散分布于细胞核内,为转录活跃区;而异染色质富含转座子,发生高度浓缩,为转录非活跃区,分布于细胞核的边缘。作者前期的工作揭示了精子常染色质浓缩的相分离机制(2022 Nature),而异染色质如何发生浓缩仍然未知。转座子通常处于非活性状态,其一旦激活发生跳跃,将破坏基因组稳定性。异染色质富含转座子,发生高度浓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可见的浓缩结构,命名为异染色质浓缩斑(heterochromatin foci, HF)。植物利用多种表观遗传机制浓缩异染色质,抑制转座子激活。这些表观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H3K9me2、异染色质浓缩因子(如ADCP1, MORC, H2A.W, H1)等。作者
2024-02-19
动物科学学院田铃教授团队发表腐生性资源昆虫黑水虻耐寒选育的阶段性工作进展
近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知名期刊Waste Management(中科院一区,2023年IF:8.1)发表了动物科学学院田铃教授课组题名为“Selective breeding of cold-tolerant 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larvae: Gut microbial shifts and transcriptional patter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首次对黑水虻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并进行了定向选育及其肠道优势菌群等的挖掘。黑水虻是重要的腐生性资源昆虫,几乎可以以所有有机废弃物为食,从而转化出高质量的昆虫蛋白及有机肥,其昆虫蛋白近年来受到了水产和畜禽养殖的广泛关注与使用。然而,目前商业黑水虻的养殖市场比较混乱,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及其生产性能差异不清楚,这些都限制了黑水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因此,研究团队首先收集了10株国内黑水虻的商品种虫,经过COI基因测序比对之后实际划分为3组(图1),分别以生物源株、河南株、武汉株为代表。以优势株生物源株为基础,通过在12℃、16℃低温下连续筛选九代后,得到了一个相比对照组更耐低温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496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4
/
50
跳转到
最新动态
2025-04-21
我校7项成果荣获大北农科技奖 总数位列获奖高校第二
2025-04-21
民建华南农业大学支部召开第四次会员大会
2025-04-21
学校举办2025年春季工会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
2025-04-21
云浮市投资促进局来校交流 推进校地企合作事宜
媒体华农
2025-02-27
【微言教育】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调研座谈会召开
2025-04-21
【南方农村报】华南农业大学刘吉平教授深入广西玉林调研指导蚕桑业全链发展
2025-04-21
【南方+】科技让惠东3万亩茶叶焕发新生 | 走进永根科技站
2025-04-21
【中国教育在线】华农与华为战略合作,打造智慧农业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