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办学数据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机构设置
机关部处
教学单位
教辅单位
科研单位
群团/附属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教授名录
人才培养
专业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后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科研信息
科研平台
重点学科
成果转移转化
华农学报
校园文化
大美华农
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
校园文化路线
历史文化路线
党建思政路线
廉洁文化路线
专业特色路线
校园风光路线
华农人物网
对外交流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校标识
信息公开
来访预约
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2023-06-13
农学院刘向东教授团队在水稻粒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农学院刘向东/王兰团队在水稻粒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Plant Physiology (影响因子8.005)发表了题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GRAIN SIZE AND WEIGHT 3 of Wild Rice Regulates the Grain Size and Weight”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d320)。 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粒型由粒长、粒宽、粒厚等组成,增加粒长或粒宽能显著增加稻谷的粒重。另外,长宽比是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讫今,国内外已克隆了许多调控水稻粒型的基因,为水稻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但从野生稻资源中克隆粒型的基因还不多。 本研究描述了一个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自然变异等位基因GSW3的功能。GSW3在两定位亲本Huaye3(华野3号,来源于广东遂溪普通野生稻)与KJ01(福建农林大学梁康迳研究员提供的特长粒水稻品系)的基因组之间存在12个SNPs和1个232bp的大片段插入,且插入片段出现一个
2023-06-13
植物保护学院姜子德教授团队首次揭示荔枝霜疫霉RXLR效应分子操纵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
近日,我校植物保护学院荔枝病害研究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题为Peronophythora litchii RXLR effector P. litchii avirulence homolog 202 destabilizes a host ethylene biosynthesis enzy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荔枝霜疫霉RXLR效应分子干扰植物激素乙烯合成,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 荔枝是我国重要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但荔枝霜疫霉严重威胁荔枝的生产和贮运。效应分子是病原菌攻击植物免疫的重要致病因子,在协助病原菌侵染植物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荔枝病害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的荔枝霜疫霉RXLR效应分子功能筛选,发现了效应子PlAvh202可以促进病原菌的侵染、抑制INF1触发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影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活性氧的迸发;PlAvh202基因敲除后,荔枝霜疫霉侵染能力显著降低。为了探究PlAvh202的作用机制,通过Co-IP、LC-MS/MS、GST pull-down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鉴定到PlAvh202在植物体内的靶标蛋白乙烯合成通
2023-06-13
刘雅红教授团队在黄酮化合物增效黏菌素治疗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刘雅红教授团队在综合性期刊一区Top期刊SCIENCE ADVANCES(IF=14.136)在线发表了题为“Natural flavonoids disrupt bacterial iron homeostasis to potentiate colistin efficacy”(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g4205)的研究长文。 黏菌素作为临床上治疗多药耐药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能有效地抑制肠杆菌的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黏菌素虽具有快速杀灭耐药菌的疗效,但其体内功效一直不理想,这表明宿主体内的病原体可能对常规剂量的黏菌素有不同的反应。此外,染色体介导(如PhoPQ和PmrAB)和质粒介导(如Mcr-1)的黏菌素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黏菌素在一线治疗应用中的功效,因此急需开发挖掘黏菌素增效佐剂,重塑细菌对于黏菌素的敏感性。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使用模拟宿主内体环境的培养体系进行黏菌
2023-06-12
唐湘如教授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农学院唐湘如教授团队在稻田耕作管理对土壤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弱光结合高氮提高产量、促进香气2-AP生物合成,香气2-AP生物合成在农业管理、环境及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 10.753)、Field Crops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 6.145)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 5.895)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1、稻田耕作管理对土壤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碳垂直分布的影响。 植物残体碳缺少矿物质的保护,因此被较多研究认为不如微生物残体碳稳定。但是有研究认为植物残体碳可以在土壤中持久存在,特别是在厌氧条件下。旱地土壤固碳以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为主,而稻田土壤由于长期处于厌氧条件下,降低了微生物分解,因此能够富集大量的植物残体碳。本研究结果与此观点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微生物残体碳和植物残体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在0-10
2023-06-07
卢瑛李博团队在生物质炭对华南赤红壤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卢瑛教授和李博副教授团队在国内外知名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一区,IF=10.754),Applied Soil Ecology(中科院二区,IF=5.509)以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北大核心梯队期刊)上发表题为“Optimal biochar amendment rate reduced the yield-scaled N2O emissions from Ultisols in an intensive vegetable field in South China”、“Nonlinear effects of biochar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under intensive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South China”、“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质炭陈化对华南集约化菜地土壤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围绕生物质炭施用对华南集约化蔬菜生产中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以
2023-06-05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和农学院合作在国际著名杂志New Phytologist发表论文
近日,我校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葛良法教授和农学院年海教授合作在国际著名杂志New Phytologist发表题为“MOTHER-OF-FT-AND-TFL1 regulates the seed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111/nph.18792)。 大豆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和油料作物。油分和蛋白是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但两者往往存在负相关,高蛋白往往会低蛋白,反之亦然。虽然大豆遗传学家已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出多个同时控制油分、蛋白和籽粒大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但主效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验证仍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设计育种。大豆第5号染色体末端有一个控制大豆品质和产量性状的经典位点,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被报道,但具体的基因一直未克隆到。我校研究人员利用自然群体和双亲群体精细定位克隆到了该主效QTL基因MOTHER-OF-FT-AND-TFL1(GmMFT),并利用基因编辑和过表达手段研究了GmMFT调控大豆油分、蛋白和籽粒大小的功能。转录组和代谢分析表明GmM
2023-05-26
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陈少华课题组在除草剂草甘膦微生物降解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近日,我校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陈少华副教授课题组在农林科学1区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题为“Cellular response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lyphosate degradation by Chryseobacterium sp. Y16C”的封面文章(论文网址: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2c07301)。 除草剂草甘膦的大量、频繁使用已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草甘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环境中残留的草甘膦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并能通过食物链的富集进入人体内,进而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去除草甘膦残留污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生物降解是草甘膦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主要降解途径,具有高效、廉价、安全等优点。但是,目前针对草甘膦的降解微生物矿化效率不高,降解时间长且不能完全降解草甘膦,草甘膦降解酶及基因资源匮乏,降解分子机制尚未系统阐明,已成为严重制约草甘膦降解菌
2023-05-25
兽医学院药理团队陈建新研究员课题组在流感防治药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兽医学院药理团队陈建新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病毒学经典期刊Antiviral Research(IF2022=10.1)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rtesunate inhibits PDE4 leading to intracellular cAMP accumulation, reduced ERK/MAPK signaling, and blockade of influenza A virus vRNP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论文(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ntiviral.2023.105635)。该研究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在细胞上对不同亚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的复制具有显著活性抑制,对感染IAV小鼠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并揭示AS通过调控PDE4/cAMP/ERK信号通路抑制IAV复制的作用机制。 青蒿素是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疟活性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AS)等青蒿素类药物是世卫组织推荐的一线
2023-05-23
材料与能源学院宋高鹏副教授发现具有新颖作用机制的五环三萜皂苷类小分子SARS-CoV-2融合抑制剂
近日,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制药工程系宋高鹏副教授在药物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影响因子7.088,中科院1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Optimization,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3-O-β-chacotriosyl betulinic acid amide derivatives as novel small-molecule Omicron”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3.115463),发现了一类基于马铃薯三糖桦木酸皂苷为结构骨架的新型小分子Omicron融合抑制剂。本研究是该团队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继Bioorganic Chemistry(2023, 131, 106316,中科院1区Top期刊)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22, 238, 114426;2021,215, 113242)之后的又一标志性研究成果。 新冠病毒(SA
2023-05-22
农学院年海教授团队揭示功能基因缓解大豆铝毒害的微生物机制
近日,农学院年海教授团队在功能基因缓解大豆(Glycine max L.)铝毒害的潜在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响因子14.224)上发表了题为“Transgenic soybean of GsMYB10 shapes rhizosphere microbes to promote resistance to aluminum (Al) toxicity”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1621)。植物抗性基因可以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增强植物对胁迫的适应性。团队前期研究发现,GsMYB10基因编码R2R3类型的转录因子,为大豆MYB家族成员之一;早期研究发现,GsMYB10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使大豆对铝毒性的耐受性增强。然而,目前还不清楚GsMYB10基因是否可以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群以减轻铝毒性。该研究结果表明,铝毒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基因型依赖性,包括株高、根长和根重。铝毒性使两种基因型(trans-GsMYB10和WT
2023-05-19
我校本科生在Phytotaxa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我校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2022级本科森林保护专业1班的杨坤龙同学在Phytotaxa发表了“一腹菌化真菌新种——面筋高腹菌(Gautieria mianjin)”的研究论文,论文题为“Gautieria mianjin (Gomphales, Basidiomycota), a new species of false truffle from China”(原文: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594.2.3)。该新种的模式标本采集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由落叶松属(Larix)和云杉属(Picea)组成的混交林中地上,经形态学(图1)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图2)研究,确定为高腹菌属(Gautieria)一新种。 高腹菌属(Gautieria Vittad. 1831),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钉菇目(Gomphales)、钉菇科(Gomphaceae),迄今有50多个分类群记录。该属真菌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担子果腹菌化,具薄而易消失的包被,产孢组织形成迷
2023-05-17
家蚕病毒研究团队在脂肪体响应病毒感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动物科学学院家蚕病毒研究团队在国际免疫学权威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发表题为“Single-Nucleus Sequencing of Fat Body Reveals Distinct Metabolic and Immune Response Landscapes in Silkworm Larvae after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在线网址:https://doi.org/10.4049/jimmunol.2300007)。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等手段首次系统鉴定了家蚕重要免疫器官和代谢器官-脂肪体的细胞类型,成功构建了家蚕脂肪体的细胞图谱,并揭示了家蚕脂肪体各细胞亚群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的响应机制。 脂肪体在昆虫生命周期的调节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排毒、营养储存、能量代谢和先天免疫的主要场所。然而,脂肪体内细胞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细胞亚群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2022年,来自全球40个实验室超过百位专家合力构建
2023-05-16
园艺学院李雪萍教授课题组揭示低温胁迫引起的粉蕉果实后熟障碍机制
近日,我校园艺学院李雪萍课题组在国际Top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IF 9.106, 一区Top)在线发表题为“MaBEL1 regulates banana fruit ripening by activating the cell wall and starch degradation-related genes”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111/jipb.13506)。该研究发现粉蕉中一个BEL1-LIKE HOMEODOMAIN (BEL)转录因子MaBEL1能分别与乙烯信号传导因子MaEBF1和ABA信号转导因子MaABI5-like蛋白互作,调控低温胁迫引起粉蕉果实软化障碍的分子机制,为粉蕉果实的贮藏保鲜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粉蕉是重要的特色香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产上要求粉蕉采收时果实饱满度较高,成熟后才能表现出该品种应有的品质和风味(Ren et al., 2013)。作为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水果,同时由于果实采收饱满度较高,粉蕉采后极易后熟衰老和品质劣变。低温贮运可有
2023-05-15
数学与信息学院黄栋副教授在多模态大数据分析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海量数据涌现,其多模态、大规模等特点为现有大数据分析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近期,我校数学与信息学院黄栋课题组围绕多模态大数据分析的多个难点问题,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Information Fusion(IF=17.564)、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F=14.255)、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F=9.235)、Pattern Recognition(IF=8.518)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 1. 面向多模态数据的高效二部图学习与聚类分析 作为数据的最基本表达之一,图结构能够有效反映数据样本间的关联信息,在多模态大规模数据分析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传统多模态(多视图)图学习与聚类分析方法的高复杂度、缺乏跨模态融合建模、无法直接学习离散簇结构等局限性,该研究提出以锚点子空间学习同时得到多个模态的大规模二部图,并将其自适应融合为具备离散簇结构的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94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4
/
36
跳转到
学校要闻
2025-04-19
华南农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2025-04-18
聚焦OBE理念落地 共话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举办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专场研讨会
2025-04-18
学校召开会议专题学习“‘三农’问题与农业高校的使命”
2025-04-18
我校联合星海音乐学院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第二期)
2025-04-18
学校举办年轻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
媒体华农
2025-02-27
【微言教育】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调研座谈会召开
2025-04-17
【新华网】创新领航者|华南农业大学薛红卫:交叉融合多学科优势 培育新农科人才
2025-04-15
【光明日报】华南农业大学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 红色基因护国安”主题文艺汇演活动
2025-04-14
【南方+】全国50%饲料鳜产自三水!“无抗养殖 + 中药防疫”解码鳜鱼产业领跑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