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办学数据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机构设置
机关部处
教学单位
教辅单位
科研单位
群团/附属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教授名录
人才培养
专业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后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科研信息
科研平台
重点学科
成果转移转化
华农学报
校园文化
大美华农
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
校园文化路线
历史文化路线
党建思政路线
廉洁文化路线
专业特色路线
校园风光路线
华农人物网
对外交流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校标识
信息公开
来访预约
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2024-03-27
刘耀光院士团队揭示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
2024年3月26日,我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院士/郭晶心研究员课题组在Plant Journal发表了题为Dominance complementation of parental heading date alleles of Hd1, Ghd7, DTH8,and PRR37confers transgressive late maturation in hybrid rice的研究论文。论文揭示了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是聚合了来自双亲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和PRR37,同时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系统以鉴定亲本这四个基因的功能类型,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在配组之前即可预测杂交稻的感光特性。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不同种植地域和季节要求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抽穗期,以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最终获得稳产高产。抽穗期主要由3个特性决定:基本营养生长性、感光性和感温性。感光性是决定水稻抽穗期的主要因素,它是指水稻在长日和短日下的抽穗期差异,差异越大,品种的感光性越强。古老的水稻具有强感光性,长日不抽穗,短日才
2024-03-27
兽医学院寄生虫团队关于隐孢子虫营养物质获取途径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兽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许瑞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Multiple pathways for glucose phosphate transport and utilization support growth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的研究论文。首次解析了隐孢子虫饲养细胞器具体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和营养物质—葡萄糖的获取和代谢机制。同时,领域内知名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朱冠教授对该研究成果高度评价,推介文章近期发表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重要的肠道寄生性原虫,常引起人和动物严重腹泻甚至死亡,危害仅次于头号腹泻病原轮状病毒。近年来随着养殖动物的良种引进和集约化养殖的发展,我国已经暴发了多起隐孢子虫感染所引起的犊牛腹泻和死亡。目前,隐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有研究表明,虫体代谢途径相关蛋白有作为药物靶标的潜力。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具体的研究了微小隐孢子虫饲养细胞器(feeder organelle)在虫体营养物质摄取中的
2024-03-26
农学院赫圣博团队与刘向东团队合作揭示MOF1调控不同倍性水稻花药绒毡层发育的分子机理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赫圣博团队与刘向东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Physiology发表题为“MORE FLORET1 controls anther development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key tapetal genes in both diploid and tetraploid rice”的研究论文,报导了转录因子MOF1的精准表达对绒毡层发育至关重要,并揭示了MOF1调控绒毡层发育和花粉育性的分子机理,为开发不同倍性水稻(包括二倍体和四倍体水稻)雄性不育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基因资源。花粉发育是植物生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育性和最终的产量。花粉发育包括药壁和花粉母细胞的形成与发育。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中绒毡层发育对花粉育性至关重要且受到严格的遗传控制,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往往造成其发育异常,导致雄性不育。在前期研究中,该团队鉴定到一个MYB转录因子MOF1,该基因的突变会引起新型四倍体水稻雄性的不育。研究发现MOF1在花药中的表达峰值出现在S7时期,而后表达逐步降低直至S10时期的极低
2024-03-26
材料与能源学院杨思源副研究员在光充电锂硫电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绿色能源材料团队杨思源副研究员/联合广州大学彭锋教授、岭南师范大学周小松教授等人以“因果导向思维”方式,提出在IPR-LiSBs中引入石墨烯负载硫化镉(rGO/CdS)光电极,利用“可溶性多硫化物导致LiSBs循环稳定性差”与“CdS的光活性优异但需‘牺牲剂’增强其抗光腐蚀稳定性”两者之间的问题交叉点,构成“取长补短”增效机制。该研究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IF=16.6)上发表。 光电转换技术实现了从太阳能到电能的直接转换,是我国推进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电网系统、人工智能设备和可穿戴自供电小型电子产品的发展,集成一体式光充电电池(Integrate-PRBs:IPRBs)得到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这种先进的IPRBs系统不但具有更高的理论能量转换/存储效率,还简化了设备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安全性、小型化、便携性和灵活性等诸多优势,IPRBs也有望赋予传统电池智能化功能,拓宽其在智能电子、光电子和传感器领
2024-03-25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唐明教授团队在丛枝菌根真菌调控植物耐旱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唐明教授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了题为“The receptor kinase RiSho1 in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regulates arbuscule development and drought tolerance dur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nph.19677)。该论文揭示了丛枝菌根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受体激酶RiSho1提高宿主植物耐旱性的分子机制,为丛枝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胁迫的危害逐步加剧,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不仅可以促进植物对矿物质养分(特别是Pi)的吸收,还可以保护植物免受干旱、重金属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危害,被认为是提高宿主植物耐旱
2024-03-22
葛良法课题组揭示MtKIX8调控蒺藜苜蓿螺旋果荚形态建成的机制
荚果是由单心皮发育形成的果实,也是豆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能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荚果演化出了多种形态的,以适应不同的种子传播机制。根据形态特征,果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直型果荚、螺旋果荚和扭曲果荚。当果荚的腹缝线和背缝线的生长速率相对一致时,果荚表现为直型(例如大豆);而当背缝线生长显著快于腹缝线区域时,果荚弯曲生长,呈现螺旋果荚形态。这两种果荚形态存在于大部分豆科植物中。若螺旋果荚的背缝线或腹缝线的生长速率比例严重失调,果荚无法沿着同一个手性方向螺旋生长,就会呈现扭曲的异常螺旋,称为扭曲果荚(ear-like)。这种果荚主要存在于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象耳豆(Enterolobium cyclocarpum)等含羞草分支(mimosoid clade)植物中。 虽然有管螺旋果荚的形态学研究已有报道,但相关的遗传机理还并不清楚。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tula)是豆科模式植物,具有天然的螺旋状果荚,是研究植物器官螺旋的理想材料。近日,国际经典植物学杂志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葛良法教授/黄
2024-03-22
兽医学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团队张桂红/龚浪课题组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研究性论文
近日,我校兽医学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团队张桂红/龚浪课题组在一区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在线发表题为“Deoxycholic acid inhibits ASFV replication by inhibiting MAPK signaling pathway”的文章,发现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 DCA)通过下调MAPK信号通路抑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复制。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急性、热性、出血性的高致病性传染病。DCA是一种次级胆汁酸,具有调节宿主代谢的功能,例如葡萄糖、脂质和能量稳态。本研究旨在揭示ASFV感染的分子机制,并评估DCA对ASFV感染激活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首先通过对ASFV感染宿主细胞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发现ASFV感染上调MAPK信号通路,促进病毒复制(图A)。代谢组学结果显示,ASFV感染显著上调DCA水平(图B
2024-03-22
材料与能源学院杨卓鸿团队在智能防腐涂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杨卓鸿教授团队在智能防腐涂料结构设计和防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2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中科院一区Top,IF = 15.1)和1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腐蚀防护领域知名期刊Corrosion Science (中科院一区Top,IF = 8.3)。涂层虽然能有效防止金属腐蚀,但在固化过程易形成微孔和微裂纹,并且涂层使用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环境破坏,导致其防护能力不足,从而缩短金属材料寿命。受含羞草应激闭合自我保护机制启发,利用三联吡啶单体和木质素接枝的氧化石墨烯制备了一种对腐蚀产物亚铁离子具有智能防腐功能的涂层。此工作不仅赋予涂层自修复性能,延长金属使用寿命,而且还拓展了生物质材料木质素在防腐领域的应用。此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题目为Mimosa inspired intelligent anti-corrosive composite coating by incorporating lignin and pyridine derivati
2024-03-22
动物科学学院杨琳/王文策教授团队揭示鼠李糖乳杆菌治疗鹅高尿酸血症的新机制
近日,我校动物科学学院水禽营养与饲料课题组杨琳/王文策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9.2)上在线发表题为“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ameliorates hyperuricemia in a novel model”的论文,揭示了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GG)作为治疗菌株的可能性,为缓解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及其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合并存在关节尿酸盐沉积、痛风石、痛风性肾病时即发展为痛风。痛风作为一类人类的营养代谢病,也是鹅养殖生产中的重要难题。鹅对痛风高度敏感,且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每年消耗大约4~5亿只鹅,其中30~50%的鹅在生长期间会患痛风。 以往对于痛风的研究,均以小鼠作为模型。王文策团队在鹅上建立了一种新的HUA研究模型,发现肠道乳酸杆菌和脱硫弧菌的丰度变化与HUA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阐明了LGG在吸收降解核苷,减少肠道和肾脏尿酸重
2024-03-20
兽医学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团队张桂红/龚浪课题组在猪冠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年3月,我校兽医学院张桂红/龚浪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病毒学权威杂志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题为“ALIX and TSG101 are essential for cellular entry and replication of two porcine alphacoronaviruses”的文章,研究揭示了ESCRT系统关键蛋白ALIX和TSG101是两种猪冠状病毒侵染过程中必需的宿主因子,并在病毒内吞、溶酶体运输和病毒复制室形成的不同步骤发挥重要作用。 α冠状病毒是造成养猪业严重经济损失的主要冠状病毒,并有跨种传播的可能。迄今为止,针对α冠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尚少。目前缺乏高效疫苗和特效药物。因此,解析这类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有利于探索和研究新的抗病毒靶点。 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内吞分选转运复合体(ESCRT)系统关键蛋白ALIX和TSG101在两种猪α冠状病毒(PEDV和PEAV)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尤其是病毒入侵和复制过程。结果表明,沉默ALIX或TSG101的表达,PEDV和PEAV感染宿主细胞水平显著降低。此外,PEDV的内化增加了ALIX与
2024-03-20
材料与能源学院张声森教授在光催化制氢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绿色能源材料团队张声森/方岳平教授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张山青教授团队在光催化制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两项研究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 29.4)、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 19.0)。 开发具有密集高浓度且相邻的路易斯酸碱对(FLPs)催化活性位点是增强催化活性和加快催化反应速率的关键。有鉴于此,在本研究中发现在Ni/NiOx@C催化剂在退火过程中,多晶转变产生的Jahn-Teller效应有助于生成电荷极性不同的高密度氧空穴(VO)和镍空穴(VNi),构成FLP-Vo-C碱性位点和FLP-VNi-C酸性位点,通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FLP-VO-C和FLP-VNi-C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降低了水吸附和分裂的能量壁垒;此外,缺陷诱导的非辐射复合使得Ni/NiOx@C催化剂展现出显著的光热效应。因此,这种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协同增强使Ni/NiOx@C/g-C3N4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10.
2024-03-18
园艺学院朱孝扬/李雪萍课题组在粉蕉果实成熟及后熟障碍机制取得新进展
粉蕉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特色香蕉,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粉蕉具有典型的呼吸跃变特性,采后成熟极快。同时生产上要求粉蕉采收时果实饱满度较高,果实成熟后才能表现出该品种应有的品质和风味。与普通香芽蕉(AAA基因型)相比,粉蕉(ABB基因型)采后更易成熟和腐烂变质,贮藏期极短。低温贮运可延缓大部分果品成熟衰老。但是,不适低温(贮藏温度或田间温度过低)可导致粉蕉果实后熟障碍,即使经乙烯催熟处理,果肉也不能正常软化,严重影响粉蕉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目前对粉蕉果实的后熟障碍形成机制还不是很明晰。2024年03月17日,植物学经典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7.2)在线发表了园艺学院朱孝扬/李雪萍课题组题为MaC2H2-IDD regulates fruit softening and involved in softening disorder induced by cold stress in banana(http://doi.org/10.1111/tpj.167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锌指转录因子MaC2H2-IDD调控低温胁迫引起粉蕉果实
2024-03-15
沈荣鑫/王海洋团队在籼粳稻每日开花时间差异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月14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沈荣鑫/王海洋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6.6,综合性期刊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inOsMYB8 confers diurnal floret opening time divergence between indicaand japonicasubspec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调控籼粳花时差异的关键基因OsMYB8,解析了OsMYB8-OsJAR1分子模块调控水稻花时的分子机制,并发现OsMYB8启动子的籼粳差异导致了籼粳开颖习性差异,首次揭示籼粳花时差异的遗传调控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杂交选育实现了粳稻花时的改良。研究成果在籼粳杂交育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籼稻(Oryza sativaL. subsp. indica)和粳稻(Oryza sativaL.subsp. japonica)是亚洲栽培稻驯化过程中产生的明显分化的两个亚种,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可以使水稻产量较现在广泛种植的亚种内杂交稻进一步
2024-03-11
外国语学院肖好章教授指导学生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近日,我校肖好章教授及其学生在生态语言学和多语环境领域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SSCI季刊,中科院1区/Top期刊;JCR: Q1;AHCI Q1)、Language Sciences(SSCI双月刊,中科院Q2;AHCI Q1)、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SCIE,月刊,中科院3区; JCR: Q2)发表三篇论文。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题目为“Multilingual environments and Cantonese English identity: evidence from the Greater Bay Area in China”。该论文由我校外国语学院莫瑞锋(第一作者/博士生),刘慧敏(第二作者/本科生),肖好章教授(通讯作者),共同完成。该研究基于肖好章教授提出的生态交互语境模型理论,通过深入分析大湾区多语环境与粤语英语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94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6
/
36
跳转到
学校要闻
2025-04-19
华南农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2025-04-19
140余家企业、2200多个岗位!华南农业大学农科与生物类行业招聘会举行
2025-04-18
聚焦OBE理念落地 共话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举办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师专场研讨会
2025-04-18
学校召开会议专题学习“‘三农’问题与农业高校的使命”
2025-04-18
我校联合星海音乐学院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第二期)
媒体华农
2025-02-27
【微言教育】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调研座谈会召开
2025-04-17
【新华网】创新领航者|华南农业大学薛红卫:交叉融合多学科优势 培育新农科人才
2025-04-15
【光明日报】华南农业大学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 红色基因护国安”主题文艺汇演活动
2025-04-14
【南方+】全国50%饲料鳜产自三水!“无抗养殖 + 中药防疫”解码鳜鱼产业领跑密码